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天涯热土》昨日开播,全景式展现三代海南农垦人奋斗史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邓钰
发布日期:2020-04-21 09:30:55
编辑:谭佳

1.jpg

电视剧《天涯热土》剧照。图片由主创团队提供


2.jpg


3.jpg


4.jpg


5.jpg

海胶集团龙江分公司,橡胶树林里,胶工忙割胶。 (资料图)



“70年前,白浪细沙的海南岛经历了什么?那群当年挺身而出的年轻人,最后发生了什么……”4月19日,一条短视频在抖音、微信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刷屏”,演员啜妮发出“追剧”邀请——4月20日晚上,36集海南农垦题材电视连续剧《天涯热土》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上8时黄金时段播出,带领观众们穿越时空,解密海南农垦。


这是一部讲述三代海南农垦人薪火相传,在海南岛上发展橡胶事业,谱写橡胶传奇的电视剧。


70年沧桑巨变,当年“屯垦戍边”的建设场景虽已无法重现,可遍布琼岛的胶林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一片能够凝结大爱、培植信仰的热土。以海南农垦人为代表的无数海南建设者选择将芳华献给热土,用奋斗书写时代,谱写一曲曲发展壮歌。


业内人士认为,这部电视剧在海南解放70周年之际播出,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海南农垦人深耕胶林的产业发展史,正是海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的一种真实写照。”


4月19日,《天涯热土》播出在即,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主创团队,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创作理念和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请把我们的故事说出来


“提起海南的影视创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里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山光水色、白浪细沙的美妙风光,吸引了不少优秀影视作品创作团队前来取景。然而,我们希望有一部作品能够打上深刻的海南烙印,原汁原味展现海南发展故事和人文情怀。”提起《天涯热土》的创作背景和初衷,省影视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天涯热土》制片人林青介绍,这部电视剧作品的幕后故事可以从11年前说起。


电视剧艺术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及宣传时效快的特性,是其他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然而海南的电视剧创作却仍待加强。“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决心推出一部原汁原味反映海南风貌和建设故事的精品电视剧。”林青说。


为此,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省文联、省影视家协会深度挖掘琼岛风土人文、建设故事和历史内涵,从中选择具有历史厚重感、故事冲突性强并能反映海南建设风貌的题材,为电视剧创作做准备。“我们曾陆续关注过不少题材,包括华侨故事、黎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林青介绍,其中,橡胶事业的建设历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在我们的身边,橡胶树随处可见,很难想象这背后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建设故事。”林青说,常见的橡胶林与先辈艰苦的奋斗故事,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而此前,我省也未曾推出海南农垦主题的电视剧。主创人员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题材,有很大的挖掘和创作空间。


为了“试水”,2009年,省文联曾与省农垦总局(今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向社会有偿征集“在海南解放60年来的历史背景下海南农垦的人和事”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剧本梗概作品。


消息的发出,宛如一颗石子骤然投入平静湖面,激发涟漪无数。一时间,众多海南农垦人纷纷拨打征稿热线,诉说心中的热切期盼。


“请把我们的故事说出来,将这段历史真实地展现出来,告诉所有人,在这块热土上,曾有一群人来自五湖四海,把青春和血汗无悔地投入橡胶事业,投入海南建设中……”林青还记得,一位来电的海南农垦人曾在电话中哽咽地请求道。


从那一刻起,包括林青在内的主创人员十分触动,更油然生出一种使命感,“虽然那次活动,我们没有征集到满意的作品,但这一题材如同已经被掩埋了许多年的宝藏,突然露出了一丝光芒,我们自此意识到,海南农垦是海南电视剧创作的题材蓝海。”


这是个关于大爱的故事


在确立作品题材后,主创团队自2010年开始了《天涯热土》的筹备与创作。从2010年到2020年,10年求索的背后,是主创人员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剧目的匠心、决心、恒心和细心。


为讲好海南橡胶的传奇故事,主创团队查阅大量史料,还多次深入基层采风,走访全岛包括海南农垦各农场公司,拜访学者、胶工等多个群体,了解海南农垦人和建设者们的真情实感、情怀与热血,并将这些以艺术化手段融入作品创作中,做到把现实记录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


“当我们真正走入那段历史,更为先辈们不问前程、不问归期,无怨无悔的赤子之心所感动,愈发确认这是一个关于大爱的故事。”林青说。海南橡胶事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打破重重封锁,破解不可能魔咒的拼搏史和奋斗史。


据了解,新中国刚成立时,遭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当时,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禁运。一些东南亚国家在美、英两国控制下,订出了针对橡胶的苛严“封关”法律。别说偷运成品橡胶,就是把一颗胶果、一截橡胶芽条带往中国,当事人都要遭受监禁、杀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粒胶种,一两黄金”的说法应运而生。


当时国际社会认为,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北纬17度以北的地区为种植橡胶的禁区。按照这个说法,海南岛并不具备当时国际上公认适宜大面积种植橡胶的条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坚持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事业,用实际行动回应西方的封锁。


从1951年底起,我国就陆续从各地动员、调集和征集以人民解放军为主体,包括农林专家、技术人员、大学生以及归国华侨等多达数十万人,奔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打响垦殖天然橡胶的战役。


1958年,在位于北纬18度以北的海南,新中国第一批橡胶开割;1961年,培育出新抗寒橡胶品种“海垦一号”并组织大面积推广种植;1996年,中国成为世界天然橡胶五大生产国之一。


“真正的橡胶传奇,是一群不屈的奋斗者用血和汗写出来的。而支撑他们的,正是对于祖国深沉的爱。”林青表示,在多次走访、调研以及座谈中,主创团队确认,作品的立意必须回归到建设者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于祖国的大爱之中。


“电视剧创作必须有强而有力的精神内核。”《天涯热土》编剧游伟认为,电视剧的创作不仅要注重故事性与可看性,更要注重其中思想性,“在好看之余,要给观众留下思考的韵味。”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中始终有一个共识,不管花费多少工夫,都必须把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表达出来,那就是建设者们对国家的大爱。”游伟说,主创团队始终坚持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力求让剧目呈现最佳艺术效果,仅剧本便已经过数次修改,才最终定稿。


游伟介绍,自2018年接手《天涯热土》的创作以来,他不仅查阅大量史实,阅读了不少有关割胶、制胶的专业文献和论文,还曾多次从北京往返海南,陆续居住在海南半年有余,期间走访海南农垦各农场公司,聆听一线故事,以期在创作中绘制波澜壮阔的橡胶事业建设图景。


大量史料和细致采风,为剧本创作和艺术效果呈现增添了诸多感人情节。比如,游伟将海外华侨冒死带回橡胶种子的故事融入剧情中,还以中国杰出橡胶育种专家徐光泽为原型创作剧中人物“徐成泰”,将科研人员为橡胶事业奉献一生等史实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呈现在剧本之中,丰富了故事情节,也让人们感受到仁人志士的一片赤子之心。


将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


橡胶事业的发展史,始终与海南的建设史牢牢绑定在一起。70年砥砺奋进,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海南岛这个边陲海岛,也从国防前哨、军垦开发之地,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并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主创团队也是种思考着一个命题——如何将作品与时代紧密结合,在作品内核中,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我们决定利用3个核心阶段,通过三代人的建设历程,为作品注入时代内涵。”林青介绍,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海南农垦与海南建设史的思想体量和情感体量,主创团队最终决定,截取海南在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中最激动人心的段落,以归国华侨、转业军人为主体的三代海垦人对这片土地的付出为主线,以血脉传承来贯穿,以橡胶产业建设为载体,不断注入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展现对祖国的大爱这一精神内核。


三代人故事的背后,反映的是从海南的解放,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到自贸港建设的历史进程,映射出70年来海南人为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我们也给每位主要演员设定了细致的表演标准,要求他们举手投足都要展现人物的年代特征和性格特点。”《天涯热土》总导演王功认为,在文化市场日新月异的今日,人们不缺少文艺作品,只有好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记录时代变化。


《天涯热土》一剧从筹备到完成历经10年,主创团队期间不断挖掘、打磨和深化,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完美,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他们希望,经过精心打磨的《天涯热土》,可以呈现胶林里那段难忘往事,弘扬琼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