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海口上演 心灯熠熠壁画中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2-02-28 12:06:45
编辑: 范蓉丽

3636534_hnrbtp1_1645952450489_b.jpg

“伎乐胡旋”舞。

3636530_hnrbtp1_1645953407767_b.jpg

芭蕾舞剧《敦煌》“美音鸟”独舞。

3636532_hnrbtp1_1645952523194_b.jpg

《离别双人舞》,王启敏饰念予,孙瑞辰饰吴铭。

3636528_hnrbtp1_1645952626519_b.jpg

“飞天”群舞。


2月26日、27日晚,海南岛春季国际艺术展舞台艺术精品2022年展演剧目——中央芭蕾舞团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在省歌舞剧院连演两场。荡气回肠的剧情,精湛精彩的舞蹈,给了椰城观众和春天一样美好的享受。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提起“丝绸之路”上起始段的敦煌,很多人便会联想到大漠戈壁以及莫高窟绚丽的壁画,其背后一代代为敦煌、为敦煌艺术而坚守与奉献的“敦煌人”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敦煌》从中国第一代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的视角出发,以他们围绕“敦煌——心中的神圣之地”展开的情感波澜入手,展现千年文明与戈壁大漠中孕育出的那份坚守与奉献的“敦煌大爱”。


七年磨一剧

七年磨一剧。对不少观众来说,观看《敦煌》时会有似曾相识之感。2019年春晚舞台上飘逸灵动又气势恢宏的舞蹈《敦煌飞天》,正是出自这部舞剧。

《敦煌》的故事从20世纪40年代起笔。一群年轻的学者不畏艰辛,怀揣虔诚的理想远道西行,来到了敦煌。在千年塑像的注视下,扎根莫高窟的画家吴铭与留法音乐家念予相爱了。二人徜徉在千年艺术圣殿,生动的壁画化作了跳跃的音符……

从初识,到相恋再到分离,随着音乐的转换和故事的发展,舞蹈的肢体表达也越发激烈……

“敦煌人”的代表吴铭,为了寻找心中敦煌壁画艺术的结晶——伎乐飞天,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大漠戈壁。而这份对敦煌的“大爱”和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心灯”信念,召唤着念予重返大漠戈壁,激发了其为敦煌创作音乐的灵感。

“之前抬头仰望洞窟的壁画时,我的视线都忍不住随飞天的飘带漫游,那充满生机的东方线条是如此婉转低回,令人震撼。”在剧中饰演男主角的孙瑞辰说,一次次的排演,让他更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与绵延千年的精神特质,“我开始理解‘敦煌人’的付出,他们虽然辛苦,但只要守在莫高窟的面前,他们就能感到莫大的幸福。”



“敦煌人”的《心灯》

“当人们看到敦煌飞天的壁画时,都会不由得发出赞美。而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美丽背后‘人’的付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认为,敦煌的神秘与美丽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它的保护倾注了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的爱与执着。为了保护敦煌壁画,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敦煌灿烂的艺术,一代代“敦煌人”在这里献出青春甚至献出生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舞剧把这一片丹心呈现出来。这部舞剧拥有另一个名字,叫《心灯》,寓意追求心中的不灭之光。”

为了在大漠石窟间再添一盏闪烁的“心灯”,表达对敦煌文化艺术及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由衷敬意,《敦煌》向观众们呈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之脉和巧夺天工的敦煌艺术,并从艺术与生活、情感与精神的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刻画了那群坚守大漠戈壁的“敦煌人”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对于生命真义的探寻,引发观众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编创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无数的人用他们的身影投在这千年的石壁之上。敦煌的千年石壁,不仅仅是沙石和颜料构成的,还有无数生命曾经附着于此,是有生命的。”导演兼编剧费波早在2012年和一群美术工作者到敦煌,其间他被“敦煌人”的故事打动,创作的冲动自此萌芽,希望用一段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敦煌人”进而了解敦煌的千年艺术。

之后,费波又多次去往敦煌,连续调研了数个月。他手持敦煌研究院志愿者证流连于各个洞窟,在数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前捕捉灵感,采集了更多“敦煌人”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一群人在沙漠里‘奔跑’的激情。‘敦煌人’的想法很质朴,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对艺术无条件的爱。来到这里时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男女,最终选择在这凛冽干涸、荒无人烟之地,乐此不疲地将残破的洞窟一点点修复起来。这种简单的投入,让人动容。”


足尖绽放东方艺术之魅

西方芭蕾的足尖演绎与东方传统壁画艺术的完美融合,让惊世灿烂的敦煌艺术在曼妙婆娑的芭蕾演绎中绽放,令千年壁画在舞台上重生,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带着时空的回眸,《敦煌》通过足尖的灵动与心绪的传神,将大漠深处的灿烂文明,敦煌文化保护传承者深埋于心的炽热情怀娓娓道来,为观众们绘制出一幅代代守望千年历史的“敦煌人”的鲜活群像,引领观众在这片博大精深的大漠宝藏中游历。

《敦煌》以芭蕾和中国舞、民族民间舞相结合的方式演绎敦煌石窟中的飞天壁画,其中的“飞天”“伎乐胡旋”“美音鸟”等经典舞段展现了传承千年的敦煌艺术结晶。“中国有很多舞蹈学者在研究敦煌壁画中出现的舞蹈,比如颇具西域风情的胡旋舞、柘枝舞,这些舞种最大的特点在于曲线性。而芭蕾最大的特点是直线性,不过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将二者结合,用芭蕾的语言表现飞天舞、胡旋舞,让舞者用芭蕾的肢体去追寻壁画中一笔笔的灵动与充满生机的线条。”费波说。

敦煌艺术与“敦煌人”相互并存的段落,同样是最具观赏性的部分。该剧将迦陵频伽神鸟的艺术形象置于舞台,并从壁画的姿态中衍化出芭蕾舞姿,把灵动的美音鸟之舞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快速旋转的胡旋舞,轻盈灵活的柘枝舞,姿态变化万千,演绎出的跪、闪、拜、卧、蹲等一连贯动作,令人目不暇接。

与此同时,《敦煌》还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京剧、戏曲、武术等中国文化元素。“艺术创作不能照搬照抄,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让观众能够通过这部作品了解敦煌艺术,了解‘敦煌人’,点亮他们心中千年灿烂文明的那盏灯,为中华千年文化的灿烂而自豪,也让世界能够更多地了解敦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冯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