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晶
2025年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深沉厚重的红色文化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与地域实践。海南“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程,不仅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和深刻意义的红色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在琼州大地的具体展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红色文化硕果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海南红色文化的四重逻辑
海南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形态,对其进行概括,可以从信仰、实践、群众基础和创新四个逻辑维度展开。
信仰维度。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海南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与上级党组织长期失联、革命前景迷茫的时刻,琼崖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性,是支撑他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动力。其理论意蕴在于,揭示了理想信念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是党性和组织纪律得以维系的思想前提。
实践维度。艰苦卓绝的斗争意志,是海南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和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琼崖共产党人在深山老林中以野菜充饥、以树皮裹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这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体现了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韧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理论意蕴在于,阐释了物质条件与精神力量的辩证关系,以及革命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群众基础维度。生死与共的人民立场根基,是海南红色文化的力量源泉。琼崖党组织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山不藏人人藏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琼崖革命武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其理论意蕴在于,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道理,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执政逻辑。
创新维度。因地制宜的革命智慧策略,是海南红色文化的活力体现。在孤岛作战的特殊环境下,琼崖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独立自主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斗争策略,如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等,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实践创新能力。其理论意蕴在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精髓,以及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
以上四重逻辑维度,辩证统一于琼崖革命的伟大实践,共同熔铸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丰碑,为我们认识中国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和地方性提供了生动案例。
海南红色文化的现代传承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制度转化: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精神的力量最终要体现在物质的成果和制度的完善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离不开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海南红色文化蕴含的敢于突破、奋发进取的拼搏锐气,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实干作风,正是推动自贸港政策落地、制度集成创新的宝贵精神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助力自贸港建设,需要探索“精神—文化—制度—行为”的转化路径。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体系中,要突出对政治忠诚、担当精神、斗争本领等红色品格的考察;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中,借鉴琼崖革命时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经验,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在制定自贸港政策法规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嵌入,使红色精神从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治理效能。
青年一代的精神启蒙与教育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塑造。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群体。如何让青年一代深刻理解并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核心课题。海南省在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对青年进行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将琼崖革命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小学地方教材,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未来,不妨进一步创新教育载体和方法。例如,可以依托海南地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深化对海南红色文化的学理研究和课程开发;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文化体验项目;鼓励创作更多反映琼崖革命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强红色叙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传播“三位一体”的红色教育矩阵。通过这些努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认同再到行为内化的教育闭环,确保海南红色文化在青年一代中“活”起来、“传”下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挖掘和阐发包括海南红色文化在内的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时代价值,既是理论工作者的学术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话语构建和实践转化,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记忆”走向“时代共识”,从“地方特色”融入“国家认同”,使其真正成为激励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