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渝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重要事业,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海南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教育是基础性工程,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践中,要重视传承和发展独特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坚定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强省建设自信,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自贸港建设筑牢精神根基、提供人才支撑。
赓续传承中华文脉,激发以文育人新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是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是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要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
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学科体系,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海南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过程中,要发挥独特的学术研究优势、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优势、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基地优势,要用好自贸港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优势,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优化同海南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架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供给,跑出文化内涵建设“加速度”。打造“大思政”课程群,将琼崖精神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将黎苗非遗技艺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将自贸港建设成就纳入国情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让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在国际人才培养上,立足海南自贸港身处“双循环”交汇点优势,构建“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全球视野”的培养模式。支持海南高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办孔子学院、设立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支持高职院校“随企出海”,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平台国际化推广。推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国际法、国际传播、数字贸易等前沿专业,将自贸港政策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依托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院校,打造覆盖东盟、RCEP成员国语言的“多语种+自贸港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精通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深化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大共享+小学院”办学新模式,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体系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供海南样本。
坚定文化自信,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具有开放包容的内在品格,重视“守正创新”、传承不等于复古和排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需要与时俱进地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一方面,要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新体系,打造以红色人文、绿色生态、蓝色海洋(航天)为核心的中小学德育框架,依托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实践基地,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将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结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生态研学、低碳实践等活动,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依托海南自贸港的海洋资源优势,在中小学开设海洋科普课程,在高校布局深海科技、远洋航运等学科,培育海洋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在教育开放创新领域,需以制度型开放为导向,探索文化传承与国际教育的深度融合。试点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教育资源跨境共享等政策,通过中外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工作坊、国际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互鉴。探索“引进优质资源、转化创新成果、传播中国经验”的模式,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教育体系提供实践路径,发掘侨乡文化、海洋文化、黎苗文化等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助推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文化产业创新路径可行性,进一步发挥海南开放包容的优秀品格。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教育强省新生态
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更高站位谋划文化育人战略,将学生文化素养、学校文化建设成效纳入教育督导评估指标,形成“教育+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让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更转化为自贸港建设的实际效能。一方面,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和自贸港建设需要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基点”,要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要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推动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较高水平。要抓好投入保障、学校布局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教育数字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切实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时有序有力推进。要实施县域高中振兴工程和薄弱学校提升工程,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有效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办出自贸港特色。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优化师范生培养,提升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继续实施“名校长领航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持续提升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将文化素养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文化自觉的教育领军人才;在国际人才引育方面,落实“四方之才”汇聚计划,提供政策支持,吸引全球教育精英、文化人才投身自贸港建设,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文化兴则事业兴,文化强则根基牢。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征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灯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本源,践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担当,在传承中厚植文化根脉,在开放中拓展国际视野,在创新中激发文化活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支点,培养担当自贸港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让文化自信的光芒照亮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海南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海南省人民政府教育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