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澄清
文化深刻影响制度和社会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海南自贸港汇聚了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展现出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和社会复杂性。因此,海南自贸港建设需在促进文化多元性开放和包容的同时,构建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海南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多元文化融合不仅是社会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国际人才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元素。
多元文化开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融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国际化和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文化多样性和国际贸易正相关,文化开放地区竞争力更强。海南自贸港引入国际规则,促进文化消费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融合将提升制度适应性和市场敏感性,增强海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制度弹性和协同能力。
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吸引全球人才驻足。人才流动受薪酬与制度激励影响,也受社会文化环境与归属感因素制约。海南若能在语言沟通、生活服务、社会接纳度等方面实现文化融合与制度包容,将有效缓解外籍人才的文化适应压力,提升其留琼定居与发展的意愿。此外,文化多样性也有利于对人才进行柔性管理,强化“以文化留才”的制度基础。
多元文化融合赋能社会韧性。创新系统理论认为,认知异质性和跨文化交流是知识重组与制度创新的关键。多元文化融合对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促进不同背景知识、经验和价值观融合,产生新思想和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文化融合带来的认知多样性、制度包容性和社会韧性,是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海南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海南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独特位置使其长期成为多民族、多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和对外交流历史。
“和而不同”的多元民族文化。自古以来,海南便经历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的长期融合。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并非单向同化,而是形成了多元文化景观,不仅促进了技术与思想的交流,还为海南自贸港在开放中保持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源异流”的琼粤岭南文化。自明朝起,海南隶属于广东辖区,汉族主要源自岭南,岭南文化在此传播,如语言、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等都展现出岭南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同源异流”的琼粤岭南文化为粤港澳与海南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参照。
“双向融合”的南洋文化。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居民赴东南亚国家谋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东南亚,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南洋文化。海南华侨归国后将南洋文化带回家乡,因此,海南的南洋文化既有东南亚文化的影子,又保留了海南本土特色。这种文化融合的双向性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跨文化合作的历史基础。
海南自贸港多元文化融合路径
推动海南自贸港多元文化融合,需明确实现路径,不断完善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促进文化群体和谐共存与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设立海南多元文化融合专项规划与评价机制。推动文化融合需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路径、措施,建立评价机制,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注重开放包容,尊重不同文化传统,鼓励相互借鉴,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文化理念,以提升海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进跨文化教育:在学校、社区及企业引入跨文化课程,拓宽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鼓励企业支持员工参与跨文化培训,提升团队合作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
社区共建机制:鼓励“文化合作社”式融合实践平台。通过搭建文化合作社式的融合实践平台,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热情,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策划、组织与执行,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创新模式。
产业融合示范:打造“文化+”融合示范项目。挖掘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提升旅游品质。如,开发文旅精品线路,加强与东南亚及粤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各市县推出差异化产品,创建数字化文化体验项目,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添活力。
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线上线下,创新海南本土文化品牌营销。一方面,组建宣传团队,选拔形象大使,塑造行业文化品牌。整合民族织锦、制陶等核心文化元素,举办全球展览和竞赛,推广海南特色文化。另一方面,拓展文化产品营销渠道,提升海南自贸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