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 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5-07-23 16:59:36
编辑: 纪新颖

·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红


文化自信指对自身文化的积极心态,决定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5000年文明史)、革命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三者融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党和国家发展的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认同,体现为对历史传承与现代实践的肯定,为文化主体性提供外在表现和升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石。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文化主体性包含三层含义。其一,独立自主性:精神上的独立,不依附、不受制于人,不为错误观点左右,体现为非遗保护、典籍整理、传统村落复建等实践,维护文化根基。其二,开放包容性:在保护文化基因的同时推动文明对话,体现自觉与他觉的统一,兼具独立性与开放性。其三,创造创新性:文化主体性越强,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越强,蕴含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机制。文化主体性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纵深与理论依据,二者形成“主体性彰显自信,自信源于主体性”的良性循环。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根基。新的文化生命体以文化主体性为基础,强调精神独立自主,避免依附其他文化导致衰亡。其“新”体现在超越古今、中西的对立,突破“厚古薄今”“厚今薄古”“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的二元思维,形成生机勃勃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互契合”走向“相互成就”的结果,是“魂脉”和“根脉”结合和融通的产物。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是“第二个结合”的关键所在,也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然要求。这种生命体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又具有世界意义,体现新的现代性,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