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勇
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民俗文化具有区域文化标志性意义。海南民俗文化扎根于海南,成长于海南,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文化抓手,多措并举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海南民俗文化,具有多重时代价值。
海南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任何一种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根植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海南民俗文化以海南岛为地理区域基础,融合了中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线,在独特的海岛环境、自然气候及历史变迁、时代要求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传承、发展、传播,延绵不绝。
海南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约三千年前,黎族先民以采集、渔猎为生,创造了船型屋、树皮衣、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陶技艺等独特文化形式,并形成黎峒和合亩制等社会组织,奠定了海南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两汉以降,一代代内地移民带来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与婚丧嫁娶、社会礼仪、宗教信俗等融合为民俗文化后,在海南落地生根。明清两代,海南文化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民俗文化随之进入成长壮大阶段。明清时期,海南特色方言、琼剧、军坡节等民俗文化相继形成,渐成风俗。清末民初,海南海关设立、海口开埠,西方文化接踵而来,与此同时,大批华侨频繁往来于海南与东南亚各国,带回丰富多彩的南洋文化,海南民俗文化由此融合了域外风情。
民俗文化最终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常态化的民间节庆仪式体现在社会公共舞台。海南民俗节庆文化内容丰富多元、形态各异,如冼夫人信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民俗、海口府城地区元宵换花民俗、万宁文灯节民俗等,不胜枚举。这些民俗节庆文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物质生产到精神追求,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承创新民俗文化是时代之需
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的社会生活,在不同的民族、时代和特定地域中不断产生、传承发展。海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具有群众基础广泛坚实等特征。加强民俗文化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比如,军坡节是纪念冼夫人的重要节日。军坡节期间,人们都要仿制当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传下、百事皆顺。各村还要组织秧歌队、舞狮队,模仿冼夫人出军仪式,进行两军对垒,起舞欢歌。民俗文化贴近群众,有效推进民俗文化保护、运用和传承,可以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海口端午龙舟赛、海口府城地区元宵换花节等民俗活动都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民俗文化源于群众,成风化俗于群众,对群众有广泛、深远、重大的影响,是党委、政府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抓手。推进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制宜,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时代文明风尚。
做好海南民俗文化工作,是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时代需求。当前全岛封关运作在即,这是海南自贸港开放发展新阶段的开始,保护、运用和传承海南民俗文化要抓住契机,着眼“具有世界影响力”发力,面向全球,特别是毗邻的东盟十国讲好海南民俗文化故事,有效推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建议
高质量传承创新海南民俗文化,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善用市场力量,努力调动民俗文化工作者、爱好者、相关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历史征程中,合力持续推进海南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向内增强民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海南文化自信自强。另一方面,向外打造海南民俗文旅品牌,增强海南文化魅力,联通东南亚,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助推海南旅游业等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可制定实施传承创新海南民俗文化行动计划,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机制。一是启动海南民俗文化资源调查,全面摸清家底,为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民俗文化提供事实依据,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在摸清家底基础上启动民俗文化遗产博物馆、基地建设行动,如疍家海洋民俗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打造海南自贸港特色文化名片。三是针对民俗文化受人才制约导致国际传播力不足问题,加快推进多语种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四是紧抓封关运作战略契机,加快实施以东南亚经贸圈为核心的海南民俗文化国际合作交流行动。建议与东盟十国就同风同俗的民俗文化展开交流合作,形成紧密的民俗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同时打造媒体宣传矩阵,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海南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所负责人、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